覺悟社紀念館位于河北區三馬路三戒里,掩映在一條頗具煙火氣的街道間,鬧中取靜。推開院門,七間青磚平房組成的小院素雅清幽。
1919年,隨著巴黎和會外交失敗的消息傳來,中國人民的強烈憤慨被激起。5月4日,北京數千名愛國學生走上街頭舉行集會示威,要求政府拒簽合約、懲辦親日派官僚,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自此爆發。4個月后的9月16日,一個由天津學生聯合會和天津女界愛國同志骨干組成的進步青年團體舉行了成立大會,它就是在當時被北京《晨報》稱為 “天津的小明星”的覺悟社。
如今,光陰已悄然走過百年。覺悟社的片片青磚灰瓦,靜靜地見證了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而五四精神,也在一代又一代青年之間傳承發揚。
(一)
覺悟社誕生于五四運動高潮時期,二十名社員中男女各半,以示男女平等。其中,周恩來、鄧穎超、馬駿、郭隆真等人都是當時天津反帝愛國學生運動中的領導者和骨干。
上午9點,覺悟社紀念館剛剛開館,已經有不少團體在門口的廣場集結。一位參觀人員告訴記者:“我們今天是單位組織,過來參加主題黨日活動的。這種形式的學習生動又新穎,我們非常期待。”
覺悟社紀念館館長馬媛告訴記者,原本的覺悟社展廳只有舊址的部分,面積較小,無法承接人數較多的團體參觀。2012年,紀念館對舊址文物主體進行了一期修繕,同時提升改造展陳。2016年8月至2017年11月,又進行了二期修繕,新落成女星社展廳和覺悟廣場。“改造后,紀念館占地面積從1000多平方米擴大到了3000平方米。沒有覺悟廣場的時候,最多只能接待50人參觀。如今可以接待幾百人的團隊,參觀人數顯著增長,年服務游客兩萬多人。”
(二)
覺悟社紀念館中,以復原陳列形式展出了兩間平房,再現了原三戒里4號院的原貌和覺悟社成員在此活動時的情景。狹小簡陋的房間不足10平方米,其中一間是當時的覺悟社社員李錫錦將家中的餐廳兼會客廳提供給社員進行活動,一張八仙桌、抓鬮用的鐵盤和紙鬮成了屋里最特殊的陳列品。當時,由于斗爭形勢的需要,社員們采取對外不公開姓名的形式,他們以抓鬮的方式決定個人的號數,取諧音當作別名,用以互相稱謂和筆名。當時,覺悟社社員中年紀最小的鄧穎超抓的是1號,因此別名作“逸豪”,周總理抓的是5號,所以別名作“伍豪”。參觀人員來到這里,都可以更加直觀地體會到當時那個平凡而偉大的時刻。馬媛告訴記者:“有的單位組織主題當日活動的時候,還會模擬當時的抓鬮過程,抽到5號的人總是最激動的一個。”
“這間抓鬮的屋子,也是整個紀念館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覺悟社紀念館優秀志愿者代表劉辰君告訴記者。劉辰君今年三十出頭,和覺悟社已經“結緣”十多年。在大學期間,劉辰君就選擇到覺悟社做志愿者,擔任引領、講解等工作。“我覺得,通過接受這樣的紅色教育,我對革命先輩更加了解,也更加景仰。在工作中,我也能堅定信念,不忘初心,進一步增強黨性觀念,擔當盡責。”
(三)
革命時期的覺悟社,聚集了追求真理、渴望進步的青年。百年的時間過后,覺悟社的小小舊址,對如今的年輕一代,仍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在接待過的無數參觀人員中,給劉辰君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位1998年出生的年輕參觀者。“他是江蘇淮安人,出生在周總理的老家,比周總理整整小100歲。來到天津,特意到覺悟社參觀。我本來還有一些顧慮,覺得現在的孩子們會不會對這些不感興趣,認識他之后才知道,這些革命先驅的精神的力量是不分年齡的。”對此,馬媛也感觸頗深,“我們與不少中小學都會進行活動,做‘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教育,讓孩子們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轉載申請事宜以及報告非法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010-56807194
關注精彩內容